现在,国内社会养老形势日趋严峻,养老保险规范面临问题较多,养老基金缺口较大,企业负担沉重,有关法律缺失,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本文分析了国内养老保险改革问题的近况、面临的困境,并进而提出若干有关政策建议。
养老保险 近况 困境 选择
1、近况:
(一)、规范“盲区”:保险对象游离于规范以外
在学术界,中国城市养老保险体系的涵盖对象被分为两部分:非合法和合法就业人群。那样,哪种人才是城市非合法就业人群?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刘贵平的概念是:非合法就业人群不只包含近年来的下岗职工,还包含在城市的农民工、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与自由职业者。在非合法就业人群中,有一半以上游离于养老保险规范以外。也就是说,中国整个养老保险体系在其覆盖面上十分有限。① 是哪些原因导致城市养老保险体系在这一环节出现“盲区”?“这类人要么是老板没为他们缴纳部分养老保险金,要么是没老板为他们办理养老保险事宜,这就使得他们不只失去了雇主缴纳所带来的那一部分经济利益,而且还需要自行承担规范风险,因此致使这部分人群在可能的状况下宁愿选择个人储蓄和人寿保险,也不愿选择社会养老保险。” 导致这一结果的规范缘由是中国的养老保险体系本钱昂贵并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扭曲。企业应缴的养老保险交费率高达薪金的20%,而雇员本人还需再缴纳8%。再加上医保、失业保险等其他交费,企业和职员的全部交费高达薪金的40%多,在有的区域,实质交费率甚至更高。这一交费水平高于不少进步中国家和瑞典、美国等发达国家。这样高昂的劳动本钱不利于鼓励雇主为职员利益买单。 为进城农民工办理社会养老保险确实体现了政策的人文关怀,但一波又一波农民工退保潮让决策者感到尴尬。率先在全国推广农民工保险的广东频现退保高峰,退保率竟高达95%以上。仅深圳每年退保的人数就高达12万以上,该市甚至还出现过一天600多名农民工排队退保的“热闹”场面。是农民工不领政府的情,还是和政府开玩笑?根据现行养老保险规范,城市农民工每月上缴的养老金占到薪资的8%,而且需要连续缴纳15年才能受益。每一个城市的薪资标准不同,但养老保险交费的规范整齐划1、8%,非常大程度上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因为交费期限固定不变且难转移和农民工的流动性。所以,对这类人来讲,把钱拿在手里更妥当。
(二)、规范有效性缺失:已入保群体“悬”在问题中
对于城市合法就业人群来讲,基本上没有“8%”的缴付重压和15年年限的制约,但,他们的养老保险问题也非常“悬”。 养老保险规范提供给投保者的养老待遇过低。国有企业老职工退休后所能拿到的养老金平均只有三四百元,有的甚至不可以保证基本的生活。而一般职工也只能拿到退休前薪资的60%,对于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职员来讲,差距则更大。这种情况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的问题。 现在实行的养老保险是省级统筹,但一些地方连省级统筹也没做到,导致不同区域保障水平差异非常大,富裕区域不想为从穷区域转移来的人负责,再加上每个区域因管理机制不统一,不可以做到非常不错地衔接。同时,规范性障碍体目前,因为国家公务员的养老保险与企业社会养老保障分属不同体系,前者的待遇水平要远远高于后者,导致流动困难。另外,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虽然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但保险体系没改革,没与企业保险统一块儿,也表现为前者的保障水平大大高于后者,使得很多人因此不敢随便跳槽。 另一个关于养老金风险的问题却让入保者不能不忧心。已入保的职工每一个月都在为我们的养老保险帐户“充钱”,但我们的帐户却是空的。由于这笔从在岗“青年”手中收来的钱被用来支付给当年已退休的“老年人”了。这种名义上的个人帐户,仅仅只能作为一种记帐单位,没任何基金积累,究其实质,仍是现收现付的集资模式,体现为政府强制力主导下的代际间的收入再分配。并不是真的意义上的个人自我积累、自我保障,仍是政府主导下的代际赡养。体现了养老本钱在代际间的分担,因此这种规范设计在实践中会遇见较大阻力,逃避交费的企业和个人会增多。为何要设立个人帐户?其吸引人之处是由个人帐户中的钱形成的储蓄基金可以通过投资来保值增值,在投保人退休后,他可以以年金的形式领取其本人投入的本金再加上可观的利息来安度晚年,假如社保基金不可以保值增值,个人帐户也就毫无意义了。当下养老保险规范的尴尬就是:一方面坚持搞个人帐户;一方面却对基金的保值增值苦无良策。 伴随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人口结构的改变,这种“空帐”运行情况很难得到缓解。由于现行的集资模式是打造在人口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称:“中国养老体系面临严峻考验,将来养老金缺口高达9.15万亿。”对于这一巨额赤字,假如仅靠提升交费来弥补,个人交费率将不能不提升到交费薪资的37%,是目前个人交费的4倍多。③ 按现行的养老保险体制,处于中国人口出生高峰期的70、80年代生人,在30年后大多数均处于或接近于退休年龄,当这类人都面临退休的时候,他们的下一代因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即1:4的家庭结构的出现,又怎么样能负担得起如此庞大的养老金支出?而且现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已日趋明显。这笔钱是否会由后来的投保者来出?大家明天是否会无钱养老?即使最后由国家买单,投保者也要担负货币贬值的风险。对于养老基金保值、增值问题,现在国家还没有关的保障手段。(就当前情况看,所缴的养老基金)明的是增加了,但由于物价、宏观经济及金融环境等原因影响,实质是贬值的。即使最后由国家来填补养老金缺口,付出的改革本钱是否过于巨大?
2、困境:
1、法律介入缺失或微弱。当下立法层面主要表现为一些法规、规章或公告、地方条例等形式。养老保险基本法尚未颁布,而且因为这类立法形式政策性较强,常常变动,且存在明显的地方差异,缺少法律规范应有些严肃性、规范性及权威性,且不利于中央宏观调控及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征收工作缺少法律依据,仅靠行政方法,对单位或个人缺少约束力。
2、交费主体疲软。对于交费主体企业来讲,因为亏损等缘由,一方面使愈加多的企业无力缴纳正常的保险费,欠、逃费现象紧急;其次,为了保持规范的运行,退休基金供款率需要不断上升,有的地方的供款率已达到薪资总额的30%左右。如此,高费率,高逃费率,再提升费率已在一些地方形成恶性循环。
3、政府责任缺位。因为退休金保障规范的法制和资本市场不成熟,基金被挪用、滥用现象时有发生,基金安全问题凸显政府监管缺位。一个负责任、有决心的政府不可能由于财力的限制而承担不起人民基本存活成本,特别是在收获了二十多年高速增长的中国,更没理由拒绝通过充分参与和全民社保来彻底解决民生问题,导致财政缺口的不是经济落后,而是政策、管理滞后,贪污渎职等等。大家都算不清巨额的资产流失和浪费的黑洞有多大。不是没钱,是钱被花在了不应该花的地方或被少数人掠夺。而且,因为现有些规范是以城市为单位,由政府社会保障部门来管理基金,管理的方法被严格限制于银行存款、国债投资等,保值增值困难,导致广大应保未保职员处于规范的边缘地位。滞纳金规范形同虚设,而且提供了“寻租”的可能。
4、有关规范供给的缺点。面对日趋紧急的结构性失业、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与国企改制的推进,失业率逐年暴涨。因为失业保障和救济规范滞后,转换机制困难,深化改革遭到约束,已成为国企改革的规范“瓶颈”。现行的统筹政策分为城市和行业,起不到对新旧城市、不同行业、垄断行业和角逐性行业等之间的收入再分配用途,而且经济效益好的行业从各地社会保险规范中游离出去,影响了再分配的功能,弱化了社会保险的安全用途。因为企、事业单位的差距较大,且很难消弥,一些人便挖空心思往行政事业单位挤,在这种规范惯性下,企业领导在退休的时候需要个行政级别、复员军人不愿到企业,也在客观上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机构膨胀。而所有这类现在仍没一部有关的统一的法律来规范,各地都是从现有经济条件出发,拟定相应条例并按各自的条例实行,有差别也就司空见惯了,正是这种各自为政的情况限制了区域和职员之间的正常流动和养老保险的转移,从而共济很难达成。目前,在企业改制中,对40、50职员实行退养,并对退休及这部分退养职员的养老金实行预留10年的政策。但大多数国企在改制过程中面临本钱高、缺口大的问题。导致改制很难进行,不少地方政府为了甩包袱,使改制进行得下去,对这部分养老金实行只计不提的方法,如此,当一部分在改制时髦将来得及退休的40、50职员在真的面临退休时因为重组或改制后企业未缴足该部分钱而没办法按正常程序办理养老保险手续。从而积发了新的社会矛盾。
[1][2]下一页